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

什么是“新加坡精神”?

(2011-08-09)● 陈紫筠 报道
每年国庆日,总少不了振奋人心的主题口号,今年也不例外。
“前进吧!新加坡精神”,短短一句话八个字的标语,听之以耳让人精神抖擞。不过平复情绪后,你是否听之以心,消化其中的信息?
“新加坡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可深可浅,涵盖的范畴广泛,每个人都因不同的身份地位、经历、年龄及教育背景等,产生各式各样的解读。国庆日之际,让我们走入社会名人及公众的内心世界,尝试探索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新加坡精神”,从中理出一个头绪来!
小学时每个清早在半睡半醒中脱口而出的信约,就可嗅得到一缕缕“新加坡精神”的气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郑文祥(24岁)认为,这种属于国人的精神,指的是实现一个公正平等社会的生活体验。
他说:“我来自一般普通家庭,父亲是保安人员,月入1000多元,但却能够凭实力和努力,获得好的教育和机会。‘新加坡精神’就是一种以任人唯贤为基础,不问出身或精不精英,在各个领域达成理想的冲力。”
郑文祥三年前领取陆路交通管理局的奖学金,到伦敦帝国学院念书。
还是对“精神”这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一头雾水?交通部兼财政部政务部长杨莉明以两起具体事件为例,说明国人如何把“新加坡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认为2003年爆发的沙斯危机是个一个好例子,当时全民在充满未知的大环境中,通过不同方式互相扶持,体现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另一起决定性事件距离现在较遥远,发生在1969年。当年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国人在经济条件欠佳、消费能力低的环境下,为国家奠定稳固的基础,走出阴霾。
她说:“国人敢于突破局限,多年来一直展现着‘新加坡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团结精神是可嘉的。”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这种团结精神将面对什么挑战呢?
杨莉明说:“近来辩论频率和覆盖面变广,有辩论是一件好事,但是辩论后要努力取得共识。如果过程中出现分歧、变得感性或不理性,那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她认为,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这种团结精神绝对不可以放弃。
新移民蔡汶澍(23岁)同样赞成,“新加坡精神”是一种勇于叩门,取得新突破的动力。他表示,今年第一次有机会投票参与建国事业,让他更深刻体会其中的意义。
蔡汶澍出生于台湾,从小在新加坡接受教育,三年前完成国民服役后成为新加坡公民。虽然不住在反对党管理的选区,但他最近刚参加由工人党举办的阿裕尼后港市镇理事会标志设计比赛,要发挥艺术才能为国家一角出一分力。
迎接国庆日当然也少不了红白装饰物,后港区准备就绪,处处高挂国旗和红白点缀品。
该区议员饶欣龙受访时说,其中一些装饰物并不是新添购的,而是采用去年的材料加以重新设计。
他说:“虽然布置并不庞大,但后港区居民对国家的热爱并不少。我们的心跳是一致而且强烈的,对这一区在国家发展前景中所扮演的特别角色有所共识,打造一个更平衡的社会,就是我们所展示的‘新加坡精神’。”

外国人又如何诠释“新加坡精神”呢?
26岁的翁梅一曼(Aung May Yimon)来自缅甸,在本地读书及工作已三年多的她接触过不少新加坡人。   她说:“我来自的国家有多 达135个大小民族,不时有权力纷争及暴动。反观新加坡,四大族群能够和睦相处,依我看来,是因为人人都享有平等条件,自我发挥。这就是我所欣赏的‘新加 坡精神’。”问及提到新加坡就会联想到什么代表物,翁梅一曼不假思索地说:“胡姬花和鱼尾狮!”
至于有什么食物可夺得“最具新加坡特征”的殊荣,贸工部政务部长张思乐说,一些比较受国人欢迎的食物如虾面、辣椒螃蟹、椰浆饭都很有代表性,常常让旅居国外的新加坡人倍感思念。
他表示,吃着本地食物会想起与朋友家人度过的欢乐时光,勾起难忘的回忆,而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故事。这种心系国土的情感承载着满满的“新加坡精神”。
让张思乐魂牵梦萦、启发他个人“新加坡精神”的食物又是什么呢?
他大笑一番后说:“应该就是宏茂桥一带的肉脞面,我吃完饱足后,真的感到非常有‘精神’!”
今天是国庆日,当你看见一面面迎风飘动的红白五星弯月旗,听着一首首爱国歌曲,不妨也有感而发,用心去体会“新加坡精神”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