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蒙眼相亲


日期:
10/10/2011
新闻来源:
联合晚报
记者:
温伟中

蒙眼相亲 他‘看’上她

男生蒙上双眼,看不到女郎的‘美色’,也不能问对方的职业、财务状况和年龄,只能握手交流,用心沟通。(图/主办单位提供)
爱情是盲目的!壮男蒙眼相亲寻伴侣,觅得开朗胖妞,两人说:有机会发展!
乌节中央城周末上演现代版“盲约”(blind date),重新诠释“爱情是盲目的”这句老话,提倡用心寻找真爱,不以貌取人。
活动要男人别只看美色,30名男子蒙上双眼,轮流与30名女郎交谈3分钟,有趣的是,他们在聊天时不能问对方的职业、财务状况和年龄。
经过这样的“真心交流”后,男女互选心上人,女生可列出首选的5名男生,如果“第一选择”也有意交往,就是当天的最佳速配组合。
同样30岁的股票交易员谢福安和营运执行员李翠美,昨天最速配。
这对壮男胖妞配都刚结束恋情,他们彼此欣赏,希望有机会发展。
谢福安说:“跟她聊天很愉快,她很可爱。我认为,男女交往就是要找能共度一生的伴侣,必须相处愉快能沟通。对我来说,外表不是最重要,年龄和薪水也只是数目字。”
完整报道,请翻阅10.10.2011《联合晚报》。

珊顿道骤雨后积水


日期:
11/10/2011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珊顿道骤雨后积水

一场骤雨,新加坡交易所外的珊顿道路段一度积水。(图/新明日报)
昨天上午一场滂沱大雨,中央商业区内的珊顿道一度积水。
公用事业局受询时说,珊顿道在上午8时15分左右,积水一度达100毫米,不过前后只持续约10分钟,接着雨水便消退。
国家环境局受询时也说,昨早的这场骤雨,最高降雨量是48.4毫米。
该局网站指出,自1869年以来,10月的平均降雨量为193.7毫米。
本月前两周的降雨量,预计处于平均水平,或比平均水平稍高。
本区域在这段期间受到西南季候风的影响。其中六七天预计会下雷阵雨,主要在中午前后。此外,其中一两天的黎明前时分和早晨,多处可能会下阵雨和刮大风。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


历史谬论 与真相 《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打破神话
(2011-10-04)● 黄涓  近日出版的《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对早期新加坡历史提出新见解。作者群根据大量英国、印度、新加坡、美国和澳大利亚5国考古资料和研究文献,披露了一些新加坡从1275至1971年间,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历史跨度近7个世纪。正如本书作者在前言所说:“……本书力图消除多个谬论。长期以来,这些谬论一直深入人心,未受到质疑,以至许多人往往完全信以为真……”
  当年新加坡失陷的原因是什么?过去往往部分被归咎于大炮的方向向着大海,不能掉头瞄准从北方前来的敌军。针对新加坡失陷的原因,本书将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布赖恩·法雷尔教授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为这一次的战败,提供了另一种交代。
  在过去,人们总是相信,“新加坡是莱佛士发现”的。但目前的另一看法是,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几百年之前,早在13世纪,新加坡已经是本区域海上贸易要津。换句话说,新加坡在地理、经济及政治战略的重要性并非莱佛士第一个发现。
参考五国考古资料和研究文献
  近日刚出版的《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亚太图书出版)对早期新加坡历史提出新见解。作者群根据大量英国、印度、新加坡、美国和澳大利亚5国考古资料和研究文献,披露了一些新加坡从1275到1971年间,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历史跨度近7个世纪。
《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翻译自英文原著"Between Two Oceans: A Military History of Singapore From 1275 to 1971"。明确一点说,本书基本上是一部“1275-1971年的新加坡军事史”,但正如本书作者在前言所说:“……本书力图消除多个谬论。长期以来,这些谬论一直深入人心,未受到质疑,以至许多人往往完全信以为真……”
  本书4位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者,他们分别是加拿大人、美国人、英国人和新加坡人,包括目前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章明舜(Chiang Ming Shun)、自1993年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授军事史课程的布赖恩·P. 法雷尔(Brian P. Farrell)、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计划副教授约翰·N.米克西奇(John N. Miksic)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讲师马尔科姆·H.默费特(Malcolm H. Murfett) 。
本书打破英国官方编制的神话
  本书中文版的两位翻译为报界前辈陈新才与张清江。两人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真相的维护,足足花了两年时间,纠缠在难缠的中英军事、地理与历史名词间,辗转考证、翻译,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陈新才说,英文原著1999年面世后,曾引起英文读书界关注,并因读者看法不同,一度在媒体掀起笔战,对本书赞赏及认同者固然有,持负面态度,甚至口诛笔伐者也不乏其人。陈新才说,他与张清江读了本书之后,觉得此书资料丰富,内容精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著作,对新加坡读者尤其意义深远,于是两人决定将英文原作翻译成华文,让华文读者也能从中获益,了解新加坡早期的历史真相。两位翻译员后来辗转联络上原书作者们,他们对两位报界前辈的执著于文史及热心翻译工作十分钦佩,并以不计版税表示大力支持。
  张清江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及可读性是打破了过去英国官方一手编织的神话,让读者能够以另外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新加坡历史。难得的是,4位学者的治史态度都十分严谨,研究工作做得充足,并非信口开河,这也是他展开工作后,一直乐在其中的原因。陈新才说,由于本书基本上是研究新加坡军事史的专著,如果依照英文原书名译为华文,显得学术性太强,引不起读者注意,于是决定把华文书名定为《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年》。
新加坡13世纪已是海上商贸要津
  关于新加坡早年在海上商贸重要地位这段历史,由考古专家约翰·米克西奇披露。米克西奇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将大量不同源头的片断历史记录结合在一起,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早在13世纪后期,新加坡多半便在区域海上商业贸易里取得了重要地位。米克西奇教授后来在新加坡河及福康宁山上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个推测。
  从那里出土的13世纪文物,可看出那时候手工制品来源之丰富,远胜过14世纪。因此,从初步证据看来,在13世纪,“新加坡(淡马锡)是一个用来进行某种贸易活动的港口,随着人口的增加,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米克西奇提出,15世纪之交淡马锡命运之所以会急转直下,是由于马来亚港口马六甲的兴起。但新加坡并没有被完全放弃,其没落     过程一直延续到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马六甲之后多年。
  公元1682年至1786年,英国在东南亚只有苏门答腊西南岸的殖民地明古连这个立    足点,当初英国之所以占有这地方,是因为荷兰在西爪哇的万丹港(Banten)建立霸权所引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万丹一直是亚洲主要的香料市场。
英国人最后选定新加坡
  1685年荷兰人获得万丹对外贸易的专利权,其他的欧洲人全被赶走。英国人虽选择明古连设立另一个商站(土库),但因为明古连远离主要贸易路线,人口又稀少,天然资源寥寥数种,令英国人深感失望。
1818年英国增进繁荣的计划,依赖于对华贸易的扩展。从英国的印度属地到中国的航线,中间须经过东南亚海域。1818年莱佛士被派到明古连去,他于1819年在马来半岛以南寻找一个殖民地,保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正在扩展的贸易通道。  莱佛士起初选择在马六甲海峡以南发展英国基地,他先后看中过邦加(在苏门答腊岸外)、民丹、卡里摩岛(两岛都属于廖内群岛),以及婆罗洲西海岸的三发和坤甸一带地区,最后却选定新加坡,并于1819年1月29日首次在新加坡河口附近登岸。
日军首次登陆与细菌研究中心
  陈新才说,《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也披露一些过去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史料,例如1860年,英军司令埃尔金(Lord Elgin)统领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还下令烧毁圆明园,当时战舰在新加坡补充供应品开往中国,还从新加坡派炮兵加入英法联军。1862年埃尔金升任印度大总督,目前新加坡连接大坡与小坡的埃尔金桥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
  本书也让读者知道,原来日本军队早在1915年就曾登陆新加坡。
1915年2月发生的印度兵哗变,英国靠日本和其他力量才平息叛乱。
  在镇压过程中,锡克警察、新加坡义勇军、一队柔佛武装部队(由苏丹亲自指挥)和来自“卡德摩斯号”军舰的海军,增援了正规部队和武装的欧洲人。杰拉姆上将一听到兵变,便打电报给附近的船舶求救。
  日本领事招募了190名日本特警,和来自日本巡洋舰"Otawa"和“对马岛丸”的149名其他水兵、来自法国巡洋舰“蒙卡尔姆号”的法国水兵以及俄国船“奥摩尔号”的俄国水手一起,搜捕叛军。日本派出了339人,是人数最多的外国部队。
  参加的日本人当中,有一个名叫塚田(M. Tsukada)写了一本书,记述自己在新加坡的逗留经过。
  该书1916年3月在东京印刷出版,记载了塚田本人对这次兵变的叙述,书中行文“有趣”,如书中叙述,印度人“就像小孩子,脾气好的时候很容易相处,愤怒时却像猛虎或魔鬼”。又说,“马来军官遇害后,马来士兵们逃掉。15日晚上马来警察害怕极了,不敢出门。马来人缺乏战斗力”,印度兵“确实野蛮”,得由英国人和“毫无组织的义勇军”来应付。
  又说:“总督亲自打电话给日本领事,告诉他英国人应付不了局面。日本人于是决定招募义勇军,订下4个条件。他们只助守卫市区,应当获得和英国义勇军同样的待遇。此外,日本义勇军只在日本军官指挥下作战。最后,他们只作战到日本军舰到来。”  塚田还高兴地指出,英国人“不久前还很傲慢,如今却垂头丧气,收起翅膀,万分喜爱我们。谁会变得那么可怜吗?2月16日上午8时,300名日本人在领事馆面前集合,荒木和退休中尉、担任过日本海军前军医处处长的铃木检阅了队伍。由退休中尉和田发号施令,上午10时把他们送到义勇军总部。退休的日本士兵成了义勇军队伍的组成部分,穿着不同的衣服。他们排列得整整齐齐,显得那么勇敢,使阿瑟爵士决定派他们到巴西班让作战。”
  更惊人的是,本书也披露,日治时期,日本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内设立了最高机密研究室,称为“南方军第一号中央病理学研究实验室”,这是日军最大的细菌研究中心之一。曾有日方相关人士证实,1944年,日本曾用货运飞机运了3万只老鼠来昭南岛。
新加坡为何失陷?
  当年新加坡失陷的原因是什么?过去往往部分被归咎于大炮的方向向着大海,不能掉头瞄准从北方前来的敌军。英国军方传说把澳大利亚武装部队说成是“胆小的乌合之众”,在日军逼近时逃之夭夭。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人也指责丘吉尔、白思华和整个英国军事权力机构说三瞒四。
  针对新加坡失陷的原因,本书将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布赖恩·法雷尔教授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为这一次的战败,提供了另一种交代。
  "Between Two Oceans: A Military History of Singapore from 1275 to 1971"最初于199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重印。2005年,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Singapore) Private Ltd在新加坡出版,2011年由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出版第二次版。华文本是按照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的第二次版翻译。
(《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各大书局有卖)

走一趟海上丝绸之路


走一趟海上丝绸之路 游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
莫美颜 报道(2011-10-01)

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策展人吴毅慧:公众可通过互动式活动了解历史。

  本月15日正式开放的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英文简称MEMA),以丝绸之路探秘为主题,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经历,让参观者感受海上探险。它也陈列了复制的中东9世纪独桅帆船。另外,博物馆中还有15世纪沉没的巴高沉船文物,以及13至19世纪的淡马锡考古收藏。
  摄影/李白娟
  坐落在圣淘沙名胜世界海滨坊,即将在本月15日正式开放的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英文简称MEMA),是新加坡首个以海上丝绸之路探秘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独特设计将让走进博物馆的公众,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回到航海史上的光辉时代,感受海洋探险的传奇,以及亚洲与中东之间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
  海事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用钢筋和玻璃打造成的船体。公众可通过模拟历史现场、互动式活动、纪实短片及文物展,登上仿古帆船探索历史,体验耳目一新的博物馆之旅。

马斯喀特之宝。

靠近郑和“宝船”
  踏进海事馆及水族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宝船”,它约有三楼高,是按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船舰的舰首尺寸所建造。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他七次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海事博物馆中,公众可以通过开放式剧场放映的动画片,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经历。
  宝船旁是一个模拟露天市场,它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所经过的港口,如越南的归仁、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斯里兰卡的加革、印度的古里、伊朗的忽鲁漠斯、肯尼亚的马林迪等港口市集的繁荣景象,并把这些港口的传统文化特色,诸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东非的制鼓技术等展示在公众眼前。

三层楼高的郑和宝船。

9世纪独桅帆船
  宝船后面是一艘复制的9世纪独桅帆船——马斯喀特之宝(Jewel of Muscat),那是阿曼苏丹国赠送给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礼物。这艘帆船将永久在海事博物馆展示,让公众了解其建造过程以及它从阿曼抵达新加坡的历史性航程。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台风剧场”,在这个150个座位的360度多媒体剧场内,参观者将在一艘驶往阿拉伯半岛的船上,经历一段冒险旅程,感受风暴来袭时船只剧烈倾斜的刺激。
“探秘”的体验
  圣淘沙名胜世界景点部(西区)总监霍金(Jason Horkin)说:“我们希望这个博物馆能成为一个让公众前来共同学习和体验的地方。我们在规划阶段投入大量精力,努力营造一种‘探秘’感,让展出具有互动性,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淡马锡收藏展展品

  互动性展出项目包括一个虚拟乐器组合,当中的乐器来自不同地方,如印度的西塔琴、伊朗的扬琴和肯尼亚的邦戈鼓。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演奏”某个乐器,或“混搭演奏”多种乐器,并把谱成的乐曲电邮给自己。
巴高沉船文物
  巴高沉船文物是海事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高沉船是在本地区海域沉没年代最久远的中国制造船只之一。
  巴高沉船事件发生在15世纪,那时期在海上航行的还有郑和的船队。根据文物推断,这艘船是乘东北季候风出海,从中国南部出发,途经泰国,目的地可能是爪哇的港口。这证明中国人当年已参与东南亚的贸易活动。不幸的是,船在南中国海与爪哇海之间的航道上沉没。
  海事考古学家在巴高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文物约有1600件,海事博物馆整批把它买下并分批展出。论文物数量,巴高沉船文物以泰国陶瓷为最大宗,主要是素可泰和宋加洛器皿。
  海事博物馆策展人吴毅慧说,从这些陶瓷的外观、数量、种类来看,当时泰国的陶瓷工艺已相当发达,器物包括大型的坛子、军持——一种有口无炳,用来盛圣水或酒的壶。最特别的是一个海龟形军持。吴毅慧说,海龟也许是泰国地方的一种图腾,是区域文化的一种反映。
  除了泰国陶瓷,中国陶瓷是巴高沉船文物中数量第二大的物品。巴高沉船发生在明代实行海禁期间,从船上发现的中国陶瓷说明,海禁期间仍有中国陶瓷流出海外,它们大部分来自广东窑系,以褐釉或黑釉器皿为主。这些陶瓷制品主要外销到东南亚,但无论工艺水平或产量都远不如龙泉(在今天的浙江境内)的青瓷以及景德镇的青白瓷。

巴高沉船文物中的的铜钟。

  巴高沉船也发现一批不属于商品的物件,包括碗、磨石、手推磨、三足香炉、钳子、铜镜、灯具和砚台、铜钱、锡器、铜钟等。让后人可从中窥探到当年船上生活的风貌。
  其中刻有永乐字样的铜钱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是沉船时间的重要物证。除了永乐铜钱,船上还发现明代开元皇帝时期以及南北宋时期的铜钱。吴毅慧说,这证明不同年代的货币在当时是通用的。
淡马锡考古收藏
  海事博物馆也展出一名私人收藏家所珍藏的一批淡马锡考古收藏。这批文物可追溯到13世纪。吴毅慧说,这批文物让公众重温关于新加坡的一段历史:于13世纪晚期被发现的淡马锡,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点,13世纪以来就是重要的转口贸易口岸,在区域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
  淡马锡收藏展展出13至19世纪的青瓷、白瓷及粗炻器,还有铜钱、黄金和玻璃珠,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半宝石、玻璃手镯、红玉髓珠、布料和泰国素可泰及宋加洛陶瓷。这些都是淡马锡进口的商品。其中青瓷、白瓷及粗炻器的装饰风格和烧制工艺,跟廖内群岛出土的同类器物很相似。苏门答腊的巨港和东北海岸的中国城,还有吉打州南部的布秧也有类似发现,这显示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存在,以及淡马锡在东南亚贸易网络上的地位。
  当年的淡马锡不仅贸易活动频繁,本土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从展出的收藏品证明,淡马锡已有生产陶锅、陶罐、铜鱼钩、铜丝线的作坊。人们也懂得把中国生产的玻璃瓶混合罐子碎片溶化后制作物品,如玻璃手镯。福康宁山出土的坩埚和黄金碎片,就是用来制作首饰的器具。
《联合早报》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