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走一趟海上丝绸之路


走一趟海上丝绸之路 游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
莫美颜 报道(2011-10-01)

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策展人吴毅慧:公众可通过互动式活动了解历史。

  本月15日正式开放的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英文简称MEMA),以丝绸之路探秘为主题,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经历,让参观者感受海上探险。它也陈列了复制的中东9世纪独桅帆船。另外,博物馆中还有15世纪沉没的巴高沉船文物,以及13至19世纪的淡马锡考古收藏。
  摄影/李白娟
  坐落在圣淘沙名胜世界海滨坊,即将在本月15日正式开放的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英文简称MEMA),是新加坡首个以海上丝绸之路探秘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独特设计将让走进博物馆的公众,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回到航海史上的光辉时代,感受海洋探险的传奇,以及亚洲与中东之间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
  海事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用钢筋和玻璃打造成的船体。公众可通过模拟历史现场、互动式活动、纪实短片及文物展,登上仿古帆船探索历史,体验耳目一新的博物馆之旅。

马斯喀特之宝。

靠近郑和“宝船”
  踏进海事馆及水族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宝船”,它约有三楼高,是按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船舰的舰首尺寸所建造。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他七次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海事博物馆中,公众可以通过开放式剧场放映的动画片,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经历。
  宝船旁是一个模拟露天市场,它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所经过的港口,如越南的归仁、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斯里兰卡的加革、印度的古里、伊朗的忽鲁漠斯、肯尼亚的马林迪等港口市集的繁荣景象,并把这些港口的传统文化特色,诸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东非的制鼓技术等展示在公众眼前。

三层楼高的郑和宝船。

9世纪独桅帆船
  宝船后面是一艘复制的9世纪独桅帆船——马斯喀特之宝(Jewel of Muscat),那是阿曼苏丹国赠送给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礼物。这艘帆船将永久在海事博物馆展示,让公众了解其建造过程以及它从阿曼抵达新加坡的历史性航程。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台风剧场”,在这个150个座位的360度多媒体剧场内,参观者将在一艘驶往阿拉伯半岛的船上,经历一段冒险旅程,感受风暴来袭时船只剧烈倾斜的刺激。
“探秘”的体验
  圣淘沙名胜世界景点部(西区)总监霍金(Jason Horkin)说:“我们希望这个博物馆能成为一个让公众前来共同学习和体验的地方。我们在规划阶段投入大量精力,努力营造一种‘探秘’感,让展出具有互动性,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淡马锡收藏展展品

  互动性展出项目包括一个虚拟乐器组合,当中的乐器来自不同地方,如印度的西塔琴、伊朗的扬琴和肯尼亚的邦戈鼓。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演奏”某个乐器,或“混搭演奏”多种乐器,并把谱成的乐曲电邮给自己。
巴高沉船文物
  巴高沉船文物是海事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高沉船是在本地区海域沉没年代最久远的中国制造船只之一。
  巴高沉船事件发生在15世纪,那时期在海上航行的还有郑和的船队。根据文物推断,这艘船是乘东北季候风出海,从中国南部出发,途经泰国,目的地可能是爪哇的港口。这证明中国人当年已参与东南亚的贸易活动。不幸的是,船在南中国海与爪哇海之间的航道上沉没。
  海事考古学家在巴高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文物约有1600件,海事博物馆整批把它买下并分批展出。论文物数量,巴高沉船文物以泰国陶瓷为最大宗,主要是素可泰和宋加洛器皿。
  海事博物馆策展人吴毅慧说,从这些陶瓷的外观、数量、种类来看,当时泰国的陶瓷工艺已相当发达,器物包括大型的坛子、军持——一种有口无炳,用来盛圣水或酒的壶。最特别的是一个海龟形军持。吴毅慧说,海龟也许是泰国地方的一种图腾,是区域文化的一种反映。
  除了泰国陶瓷,中国陶瓷是巴高沉船文物中数量第二大的物品。巴高沉船发生在明代实行海禁期间,从船上发现的中国陶瓷说明,海禁期间仍有中国陶瓷流出海外,它们大部分来自广东窑系,以褐釉或黑釉器皿为主。这些陶瓷制品主要外销到东南亚,但无论工艺水平或产量都远不如龙泉(在今天的浙江境内)的青瓷以及景德镇的青白瓷。

巴高沉船文物中的的铜钟。

  巴高沉船也发现一批不属于商品的物件,包括碗、磨石、手推磨、三足香炉、钳子、铜镜、灯具和砚台、铜钱、锡器、铜钟等。让后人可从中窥探到当年船上生活的风貌。
  其中刻有永乐字样的铜钱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是沉船时间的重要物证。除了永乐铜钱,船上还发现明代开元皇帝时期以及南北宋时期的铜钱。吴毅慧说,这证明不同年代的货币在当时是通用的。
淡马锡考古收藏
  海事博物馆也展出一名私人收藏家所珍藏的一批淡马锡考古收藏。这批文物可追溯到13世纪。吴毅慧说,这批文物让公众重温关于新加坡的一段历史:于13世纪晚期被发现的淡马锡,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点,13世纪以来就是重要的转口贸易口岸,在区域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
  淡马锡收藏展展出13至19世纪的青瓷、白瓷及粗炻器,还有铜钱、黄金和玻璃珠,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半宝石、玻璃手镯、红玉髓珠、布料和泰国素可泰及宋加洛陶瓷。这些都是淡马锡进口的商品。其中青瓷、白瓷及粗炻器的装饰风格和烧制工艺,跟廖内群岛出土的同类器物很相似。苏门答腊的巨港和东北海岸的中国城,还有吉打州南部的布秧也有类似发现,这显示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存在,以及淡马锡在东南亚贸易网络上的地位。
  当年的淡马锡不仅贸易活动频繁,本土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从展出的收藏品证明,淡马锡已有生产陶锅、陶罐、铜鱼钩、铜丝线的作坊。人们也懂得把中国生产的玻璃瓶混合罐子碎片溶化后制作物品,如玻璃手镯。福康宁山出土的坩埚和黄金碎片,就是用来制作首饰的器具。
《联合早报》
(编辑:张燕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