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来自翠兰岗的一本纪念册

  人生来到这个阶段,所有的荣辱得失已不重要,何不重拾赤子之心,只享受重续前缘的愉悦。
  来自翠兰岗的一本纪念册,因一位前辈文友的善意,让我捧在手中。一页页地翻看,我虽不是养正人,也为其中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动容。
  这不是一本真正的纪念册。真正的纪念册,是我们老一辈的人在学校毕业时,让老师和同学留言,赠画,乃至贴上照片的小册子,都是属于个人的册子。这本纪念册,却是属于养正小学1950年毕业那一届全体同学的,称之为纪念刊或许更“正确”,但在我看来它更有纪念册的特质。
   非养正人遥望旧养正的一段昔年岁月,为何会动容?我想,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段过去了,失散了,却又再次拼合的岁月。日学部与夜学部同学在1950年小学毕 业,雏燕分飞,一个甲子过去了,他们母校的原址早已面目全非,他们也都年事已高,部分同学却依然聚会。其中几位更携手收集过往资料,精心编制了这本册子, 重现当年情景与60年沧桑。
  纪念册内所展示牛车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面貌,很贴近我心。我虽不读养正,却如同许多养正人一样,在这个地 区长大。其中一幅“珍珠巴刹”照片,使我想起1966年举家搬到珍珠巴刹斜对面店屋居住,我插班公教附小。巴刹内的“扬子江”商店,是买新校服的地方。印 象更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一年后的圣诞节。早上起床,听到大人议论纷纷,原来夜间一场大火,已将珍珠巴刹化为灰烬,而我犹彻夜酣睡。
  看似 “耐久”的建筑物可被大火烧毁,也可被更难抵御的“再发展洪流”吞没。养正学校老校园里,前人好不容易构筑栽种的砖瓦草木,便被吞没得一点不剩。看册中显 示校园内巍巍耸立的八角亭,古意盎然的图书馆,还有操场边上的参天古木,这其实是个不寻常的校园,如今荡然无存,使人不禁掩卷叹息。但说“一点不剩”、“ 荡然无存”也不正确。原来尚有原大门处的四级石阶幸存,被养正校友成功申请为国家文物。此事记载于纪念册中。
  小小一本纪念册,就像一个 纸上博物馆,展现许多珍贵文物。包括当年校董、校长与老师的照片,师生的团体照,学生的课本、歌谱、练习簿、毕业证书,以及该届全体毕业生名单。极其感人 的,是一些校友至今尚收存,当年师长们写在他们个人纪念册上的墨迹。“老师们在纪念册上留墨宝和赠言,是我们一生的座右铭。”60年后回首大半辈子走过的 道路,校友们如此看待这些赠言。
  60年岁月,将昔日的孩童都转化为老者。在“同学们的今与昔”的个人页中,各人将求学时照片与现时照片 并排,并写下感言。他们绝不提任何个人成就,只为流逝的时光、长存的友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心里话。诚然,人生来到这个阶段,所有的荣辱得失已不重 要,何不重拾赤子之心,只享受重续前缘的愉悦。
  “昔年共读此黉宫/今日相逢古稀翁/有缘见面不相识/再会已是耄耋公”纪念册末的这首七绝,配合八角亭建筑旧照,就像一首小品乐曲,将这群养正人同窗 共读而后分道扬镳,再于黄金年华有缘共聚的一段温馨经历概括出来,再次触动我心弦。且以这篇短文,向他们献上真诚的祝福。

(2011-09-24)● 虎威   六弦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