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寻访辛亥革命的新加坡角色


  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明年百年大庆,回顾这段历史成为近期华人世界的话题。来自上海的刘常平因着曾经的姻亲关系,决心为辛亥革命南洋先驱人物张永福在这场历史中的位置与贡献撰写新书,他辗转中美新三地寻访张永福的足迹和资料,不久前第三度抵新时接受本报访问,与记者分享了辛亥革命中张永福的点点滴滴。图:张永福的曾外孙刘泽润(后排右)和前外孙女婿刘常平(后排左)日前参观晚晴园里的张永福(中)和孙中山(右)腊像。(梁麒麟摄)

寻访辛亥革命的新加坡角色
(2010-10-24)● 谢燕燕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为准备新的展览内容,从10月11日起关闭一年,没想到门却在四天后悄悄为三名身份特殊的客人打开。
他们是晚晴园昔日主人张永福的曾外孙刘泽润(15岁)、前外孙女婿刘常平(55岁)和准备为张永福撰书的学者李可(58岁)。
目前在上海德达医院担任董事兼总经理的刘常平,这次携同儿子及好友匆匆来访,是为了寻访辛亥革命南洋先驱人物张永福在本地的足迹和资料,并准备趁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这历史人物撰写新书,书名暂定为《飘零百年——张永福与辛亥革命》。
在寻访张永福和其他革命先驱足迹的两天里,发现几乎所有相关遗址经历百年都已面貌全非,例如张永福在维多利亚街的故居,成了新进购物中心Illuma的一部分;他的“放鹅水榭”,极可能是今天榜鹅公园旁边的道路或公寓;而另一革命先驱陈楚楠昔日的合春号木材店,今天是美芝路上一家日本料理店。
婚姻带来“辛亥革命”
刘常平1992年在美国工作时,邂逅前妻梅竹音(53岁),无意间“撞上”一段与前岳母和前妻息息相关的悲怆家族史。令他惊讶的是,前妻家人不愿提起的这段家史,竟然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紧紧相扣。
原来刘常平的前岳母张健华是孙中山身边红人张永福与第三位太太简书英所生的大女儿,前妻梅竹音则是张健华与外交官梅华省所生的女儿,也就是张永福的外孙女。
在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历史中,张永福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之一,正因为他在1906年让孙中山在晚晴园成立南洋同盟会和作为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落脚处,孙中山得以把南洋作基地,继续指挥革命。
张永福为革命注入一腔热血,甚至倾家荡产,却因晚年加入昔日革命伙伴汪精卫的中央政府而被贴上汉奸标签,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家人纷纷远走他乡,从此不愿再提这段伤心史。
穿梭中美新三地找历史遗迹
身为中国人,刘常平对辛亥革命非常“敏感”,总觉得尽管这段历史隐藏着伤痛,在经历百年飘零后,还是应该以客观、冷静的角度,重新审视张永福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与贡献,毕竟这是一段影响极为深远的历史。
刘常平几年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信息大学学者李可,两人决定一起合作,重新挖掘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并以张永福作为轴心人物,还这段历史一个较真实的面貌。

孙中山(中)1906年与张永福(左)和陈楚楠(右)的合照。(档案照片)

他们今年7月曾一起访问潮汕,从张永福家乡着手、寻访各种资料。据李可说,张永福曾在1924年回潮州,先是担任汕头银行行长,后来在1926年11月至1927年4月,担任汕头市市长。
两人也曾一起到美国旧金山访问张健华,希望从老太太的记忆中挖掘更多史料。
近日的新加坡之行,是刘常平第三次到访晚晴园;第一次是2000年,当时晚晴园正在装修,不得其门而入;第二次是2002年的四五月份,那是晚晴园翻修后重新开放的第二年。
这次到访,刘常平除了让儿子亲临曾外公的故居,参观即将被撤换的展览品外,也在国家博物馆高级研究助理吴庆辉、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市场与行政经理叶璞和其他研究人员陪同下,用两天时间跑遍全岛各地所有与张永福相关的地点。
张永福(1871~1957)小传
●祖籍广东省饶平县,早年投资树胶园,创立胶鞋制造厂,20世纪初与陈嘉庚垄断了新加坡的胶鞋制造业,为其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清末时,支持维新运动,后来转而追随孙中山搞革命,与陈楚楠合办《图南日报》,一度任该报编辑。
●1906年4月6日,孙中山在晚晴园创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张永福出任副会长。
●1906年6月,孙中山从日本来新加坡,改组同盟会,张永福当选为会长。
●1907年7月与陈楚楠、林义顺创办《中兴日报》,后又组织同德书报社,并担任社长。
●20年代中期回潮州,担任中央银行汕头分行行长、汕头市市长等要职。没当市长后回新加坡。
●1932年再回中国参政,后因对国共合作的不满,抗战时期倒向亲日的汪精卫,还受委为中央监察委员,战后以汉奸罪名被国民党政府拘留。释放后回新过着隐居生活。
●1957年在香港逝世。
张永福踪迹

维多利亚街门牌207(靠近马尼拉街)曾经是张永福旧家。数十年后的今天,房子早已拆除,街道面貌也变了样。张永福旧家的那块地,已和其他好几块地段合在一起,变成外形独特的Illuma购物中心。
美芝路105号,就在美芝路与连城街交界处附近,曾经是张永福经营的新长美号布庄。这是张永福父亲张礼留下的生意,原本叫长美号,今天已无迹可循,周围有的是咖啡店和新移民开的四川火锅店。

美芝路327号,就在美芝路与苏丹门交界不远,陈楚楠当时在此开设合春号,经营木材生意。百年后的今天,门牌仍在,店则变成了一家日本料理店,门口挂着日本灯笼。

沿着维多利亚街,走过回教坟场和蓝色回教堂,来到梧槽桥头;这会不会就是当年孙中山站在石堆上激昂演讲、鼓动起义军的地方?
1908年4月底云南河口起义失败,600名义军逃到越南河内,清政府要求引渡回中国杀头,孙中山要求法国当局保住义军性命,法国当局后来同意,但要递解义军出境。结果义军分两批来了新加坡。
吴庆辉说,陈楚楠、张振南负责安顿这些义军,先到拘留所让他们剃头刮脸、换上学生装,然后安排他们住在振南路一个三层楼店屋,以及有可能是设在武吉知马上段的中兴石山公司。
根据张永福的回忆录,其中一名义军死了,送殡队伍浩浩荡荡穿过市区,走到淡水河边停了下来,孙中山站在修路用的小石子堆上演讲。
吴庆辉那天把大家带到梧槽桥头,认为那里有可能是孙中山向送殡队伍发表演讲的地方。

桥北路柏龄大厦的Bata鞋店,一百年前是张永福经营的平民鞋厂总发行所,地址是桥北路119号。
据吴庆辉考证,张永福当时的鞋子生意相当有规模,第二发行所设在禧街19号,第三发行所在桥北路14号。

亚米尼亚街51号是同德书报社旧址。这是当年孙中山倡议,由潮州社群设立的书报社。张永福是潮州人,因此常上那里演讲,宣传革命思想。这一遗址目前是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之一。
马里士他路103号是大名鼎鼎小桃园俱乐部所在地。孙中山曾与南洋的革命领袖在此会面,共襄义举。
今天已找不到小桃园的踪迹,旁边的锡兰体育俱乐部是101号,因此吴庆辉推测小桃园已成为马里士他路转入中央高速公路的小支路。
放鹅水榭
是张永福晚年隐居榜鹅的别墅,今天一样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私人公寓、一条宽大马路、一条大水沟,还有一座翠绿的公园(左图),原址对面则有庙宇、寺院和组屋。
张永福曾在《觚园诗集》里留下多首与“放鹅水榭”(也叫滂佛水榭)有关的诗歌,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湖光如镜屋如舟,四面蕉窗一枕浮;这是我人渴木邑,悔教当日觅封侯。”

早报将与总商会出版《辛亥革命百年特辑》。

早报将与总商会出版《辛亥革命百年特辑》
在海峡两岸明年大事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本地华社领导机构和主流媒体将联手出版特辑,以新加坡的视角看辛亥百年,回顾并重新审视新加坡和东南亚华人在这场革命中所扮演角色和所作出的贡献。
明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刚好是世界华商大会重回新加坡之时,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联合早报》因此决定联合呈现《辛亥革命百年特辑》和《世界华商大会特辑》。
中华总商会会长张松声说:“孙中山与晚晴园关系密切,他正式在新加坡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社址就设于晚晴园。孙中山也在晚晴园策划了几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晚晴园由先人买下后,辗转交到了中华总商会手里,既然我们现在拥有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应该趁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好好回顾这段历史。”
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表示,新加坡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辛亥革命对本地华人社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新加坡的历史。作为新加坡重要的文化重镇,联合早报在这场辛亥革命百年的检视与回顾中,自然不能缺席,并且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探讨,为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留下更有意义的记录。
《辛亥革命百年特辑》将从新加坡所保留的历史典籍、影像资料、辛亥革命与新加坡历史人物的关联等角度,回视辛亥百年,并从文化、建筑、思想等方面深入分析新加坡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除了以丰富的资料展示孙中山当年与新加坡的渊源、新加坡人对这场革命的态度、新加坡如何成为早期革命者的避难所等之外,特辑也将通过各种旧历史照片、影像等重现当年,并对参与过辛亥革命或与革命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梳理和介绍。同时寻访这些人物、包括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尢列、林文庆和其他曾参与这场革命的后人。
为了更全面的报道和整理,本报公开向读者征集有关的新闻线索和资料。如果你的先辈曾为辛亥革命奉献过心力,或是家中收藏着辛亥文物或史料,请与本报联系,与我们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帮助我们填补历史空缺和遗漏。请电邮到zbxhd@sph.com.sg或发送短信至:8128-9296。

《联合早报》
(编辑:黄秀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