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记者评时事 交通部新旧交替之际……

联合早报(2011-05-24)● 李静仪
  “刚加入交通部与职员第一次开会时,我问他们,有哪些要求是人们过去一直提出,但我们一直回说不的?这是要让自己心中有个底,有时经过我们的研究,一些诉求的答案仍然是‘不’,但有的情况是,在抱以开放的态度去研究后,有些诉求的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是可作出调整的。”

  这是已卸下交通部长职务的林双吉在2008年接受本报专访时,留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句话。

  而过去五年来,林双吉也确实对不少交通政策“开刀”,其中有好些是民众原本以为根本不可能被“宰割”的“圣牛”都出现了令人惊喜的U转。

  他在2006年上任不久后就马不停蹄展开全面的检讨工作,2008年宣布了影响深远的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重金改革公共交通系统,为接下来10至15年的陆路交通发展铺路。

  这包括拨款600亿元提升地铁服务,以便把整个地铁网路扩大一倍,使铁路的分布密度日后有望媲美伦敦和纽约,下来每年都会有新的地铁线或延长线建好。

  为鼓励驾车者改搭公交,他取消了推行了30年的特惠附加注册费(PARF)“账面价值”(paper value)的回扣方式,对报销车改用现金回扣方式,让多年来不断要求政府退回现金的“杀车”者如愿以偿。

  他也大幅度修改了“红牌车”条例,取消星期六用车限制,为要转换成非繁忙时段用车的普通车主提供现金回扣,还淘汰了沿用18年的纸张通行证。

  他更颠覆了过去交通部决定铺设新地铁线时的原则,不再只以单一地铁线的乘客量为准则,而是考虑新地铁线在整个地铁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只要有助提升整体衔接性,即使新线的沿途并非所有地方都人口密集,还是会有机会兴建。

  在他任内,高架地铁站月台开始设置半身高玻璃屏门,防止乘客坠落轨道的事故重演;六个地铁站外的行人天桥也将分批装置电梯,方便年长者和行动不便者。

  虽然有些措施如按车程距离收费制等在实行方面不尽理想,但未来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是令人兴奋的。
  遗憾的是,由于外来人口迅速膨胀,地铁和巴士变得明显拥塞,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当时掌管交通部的马宝山就提出了建造世界级陆路交通系统的愿景,提议陆交局平均每年推出一项地铁工程。假设打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积极投入建设,或许地铁网络现已完善多了。

  不过由于过后爆发的几场大规模危机拖慢了地铁工程的进展,包括亚洲金融风暴、911恐怖事件、沙斯来袭,以及尼诰大道地铁站工地发生坍陷意外等。

  有交通分析师就认为,其实林双吉是承担了前任交通部长留下的“包袱”。有学者也认为,接任这个重任的新交通部长吕德耀未来仍会面对相当大的挑战。

  专研究交通模式的国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德纮博士认为,新部长面对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如何舒缓公交的拥挤问题。

  他说:“人们已有了公交很拥塞的既定印象,接下来即使不断作出改善,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细步(incremental)的改进,有些人甚至可能不会感受得到,除非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挑战所有的禁忌。”

  他也认为交通部和陆交局应该同协调城市发展的国家发展部更紧密合作,让未来地铁站的位置和设计能够同周围建筑更好地融合。

交通政策方向基本正确

  南大工程学院的戈彼纳·梅农(Gopinath Menon)副教授则认为,本地交通政策的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某些地方有待改进。
  他说:“新的地铁线需要时间建造,在地铁网络还未四通八达之际,当局应该给予巴士更明显的优先行驶权,例如进一步扩大巴士道,在更多地点设置巴士优先行驶交通信号灯,以及更大力推广优质巴士服务等。”
  他也建议当局把在组屋区设置的有盖走道延伸到私人住宅区,以鼓励更多人步行到住家附近的地铁站搭车。

  除了舒缓公交拥挤,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当局也得确保我们的交通系统不论是在设计或优惠措施方面,都照顾到年长者的需求。

  套句林双吉在选前最后一次接受本报专访时多次强调的话:“任何政策都不能够是一成不变的,以确保它们与时并进”,现在交通部长换了人,希望不论怎么变,新部长还是会继续打着“以人为本”的改革精神来提升公交系统。

************************************************************************************************
只做一任部长就退位 观察家:地铁太拥挤害了林双吉

林双吉仅当了一任交通部长就卸任。(图/档案照)

地铁拥挤害了林双吉?只当一任部长,仅52岁的林双吉就退任,观察家认为,有4大原因害了他,其中地铁拥挤问题是一大祸害!

交通部长林双吉在担任一届部长后就卸任,以年龄来说,他属于相当年轻的部长,因此他的退任让人感到意外。

根据政治观察家分析,林双吉在交通部面对的巨大挑战,加上他和选民的互动不足,可能是导致他退任的原因。

①地铁拥挤引发民怨
政治观察家认为,公共交通问题如地铁拥挤引发国人不满,可能是原因之一。

赖涯桥也指出,国人对公共交通有怨言,公路电子收费制(ERP)的收费又偏高,频度也增大,让人喘不过气。

他说:“比如中央快速公路,就有好几个收费闸门,让驾车人士感到负担增大了。”

林双吉身为交通部的头号人物,可能因此为交通问题负出代价。

②交通政策的改变不足
赖涯桥说,当交通问题长期下来引发民怨后,如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挤的情况并没有解决,也还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使到人们认为林双吉对交通政策提出的改变不足,在交通部的表现有欠特出。

③与选民沟通不够紧密
观察家认为,林双吉虽然从政10年,但个人号召力还不足,不属于草根型议员,或许与选民的互动也不够。

④为人比较低调
也有指林双吉在国会为政策发言时,较少吸引到人注意,这可能和他为人比较低调有关。

*林双吉 30年来唯一‘一任部长’

*未来部长做不好 或只能做一任

完整报道,请翻阅20.05.2011《联合晚报》。

************************************************************************************************
日期:11/04/2011新闻来源:联合晚报记者:黄钰佩 

升任交通部长后 林双吉常搭公交视察交通系统

林双吉过去5年经常“下乡私访”,和一般乘客一起挤巴士,并通过亲身经历,对交通系统作出改善。(交通部提供)
Photo Gallery


升任交通部长后,林双吉下决心竭尽所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于是开始“下乡私访”,亲自乘搭巴士和地铁,了解真实情况!

大部分国人不论上班、上学或外出,都使用公共交通服务,自然也对公共交通有所要求。

交通部长兼外交部外交部第二部长林双吉(52岁),接受《联合晚报》专访时说,他在2006年上任交通部长时,就告诉陆路交通管理局,他深知公众对公共交通服务的要求很高。

“我告诉陆交局我们不应该把这视为负担,而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真正为人们的生活作出改变。”

他也认为,应创造以乘客为中心的交通系统,同时尽全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

于是,他决定私底下视察交通系统,而且是前往陆交局根据乘客反馈得出的“问题地点”。

视察武吉班让巴士站,扩建后交通流畅;回顾10年,比以前更会担忧;老汉爱女自杀,每周找林双吉诉苦。完整报道,请翻阅11.04.2011《联合晚报》。

林双吉专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